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建党100周年】建党百年金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
来源: 中国银行业杂志 | 运晟融资 中国银行业杂志 | 发布时间: 2021-04-09 | 397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党的历史,百年红色金融,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国的金融。站在时代的新起点,我们的金融工作又将如何前行,结论仍然是: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发展回顾

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砥砺创新,为革命胜利、社会转型、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工作指导与服务,对中国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百年党的金融工作历史,大致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中共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1921-1948年):服务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将广大农民从高利贷等剥削性质的金融关系中解放出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融工作主要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和政权建设,一方面重视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致力于为革命战争筹措军费、提供资金保障。独立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并建立自有的金融运行系统,不仅成功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了根据地内部经济,同时利用贸易等经济手段建立外部金融联系,有效防范了敌对势力利用金融系统对根据地、对革命与抗战的破坏。

建国初期到十年文革结束(1949-1976年):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物价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停断,社会民生凋敝。为此,建国初期的金融工作主要是:维护币值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打击金融投机,改造旧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恢复。中国人民银行在建国前夕先行创立,面向社会发行人民币,建立了初步统一的货币机制,为新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和“三大改造”相继进行的过程中,以苏联模式为参照,逐渐构建计划经济体制,金融系统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管理,简化为执行社会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和手段,金融的功能较为单一。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1977-1997年):内嵌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这一时期金融工作主线在于推动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重点在于回归金融的本质功能属性,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强调将银行创办成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和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并积极发展保险、证券等不同功能的金融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蓬勃发展;面对开放进程中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推动外汇管理体制与汇率机制的改革,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并重视合理利用外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90年代中后期,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立法,维护金融秩序;将金融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思路。

世纪之交到亚洲金融危机后期(1998-2011年):成长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正处于改革期的我国金融体系提出警示,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党的金融工作集中体现于金融体系功能的完善和金融机构治理的加强。国有银行体系的改革相继展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不良资产被剥离并市场化处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出口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主导,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外汇与汇率制度改革相继实施;随着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成立,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逐步确立,金融监管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过程中,金融系统成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扩大投资所需资金的融资窗口;围绕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也是这一时期金融思想的一个重要缩影,反映了党的金融思想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兼顾社会公平。

党的十八大到建党一百年(2012-2021年):助力于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期的金融工作不断进行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减少金融资源流向低效和无效的产能领域,为产业整合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支持;加强信贷流向管理,推动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降低企业杠杆率,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激增问题;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信用体系优化,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向实体企业让利;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哺育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成长;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建设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助力新经济的发展;重视对金融科技的开发与运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面对社会不同人民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扩大金融开放,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更好服务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全球合作层面的金融机构,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

建党百年金融发展历程的结论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金融是上层建筑与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树立金融工作的人民立场,保证金融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也是我国金融体系能够经受住历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

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融作为党经世济民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和国家战略的实施,致力于解决党和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难题,为党的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效率支持。

坚守金融功能本源。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本源是其金融思想的一大重要原则,及时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化改革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加深了金融系统运转的复杂程度,部分金融创新有监管套利之嫌。为此,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套利行为,并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定向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同时,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实体企业对投资资金的吸引力。

重视金融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和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重视金融改革创新,让金融积极适应并引领经济改革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金融改革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的资金融通注入了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是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利用金融进行跨时空财富配置的功能激发社会居民的住房购买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混业监管、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等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适应了金融混业经营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提高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电子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改变了金融生态体系的基础设施和运转逻辑,推动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为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融资环境,是引领高端产业链建设的突破性制度变革。

坚定扩大金融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理论版图中,金融开放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建国初期,陈云等党内领导人就提出在建立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同时要吸取资本主义金融实践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鼓励并支持引进西方的金融技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相继发展起来,同时,逐渐开放国外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促进了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金融的开放程度继续扩大,在激活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十八大以来,金融双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大幅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中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高擎党的旗帜开创新百年金融工作之路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全面领导。金融是国之重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金融,始终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中国都能够化险为夷,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坚持党在金融工作中的集中统一领导。与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保证金融始终为人民利益服务,让中国金融在正确的方向上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与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金融改革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渐进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形成市场化竞争机制;创新金融供给,补齐金融供给短板,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的发展,以高效金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守住风险防范底线。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是相伴而生的。从世界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看,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风险直接影响金融安全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深入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既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标尺。

坚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系统本身就具有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天然基因,金融科技的赋能将显著扩大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和渗透深度,提升运转效率和服务的精准度,为金融业务拓展、市场价值挖掘、工作流程优化、金融监管提效与金融风险管理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加快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的运用,是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运用金融科技的同时,要加强对数字技术本身及其特有金融风险的研究。

坚持构建金融发展新格局。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完成金融新布局,要充分发挥金融循环的资源配置功能,整合资本、技术、劳动、土地与数据等生产要素,打通研发、生产、分配、流通、销售与消费环节构成的主要经济循环链条。

一方面,需要构建科学安全的国际金融循环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争夺国际大宗商品的人民币定价权,在国际清算系统、离岸市场、数字货币等方面加快全球网络的布局,加强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构建与优化金融内循环,这是解决国内大循环痛点的关键。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消费内循环的形成,解决内需循环不畅的痛点,扩大内需市场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科创板、注册制等金融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适应科创产业的融资体制,将有助于科技产业链内循环的形成,通过资本的哺育孵化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解决基础核心科技不强的痛点。